落霞碧水曲通幽🛑,小道羊肠柳依依📅。亭台楼阁檐高跷,古桥竹船水中荡🈵。福安市是历史名茶“坦洋工夫”的发祥地🦊👳🏻♀️,2022年8月28日,茶杏福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来到坦洋村📐➗,坦洋村位于闽东第一高峰—白云山东麓。
近年来👷♂️👩🚀,宁德市通过加大“茶科技”投入、统筹推进坦洋工夫茶文化、茶产业💆🏽、茶科技发展,使百年“坦洋工夫”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🍻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四进坦洋村留下“青山不老,绿水长流,喝过坦洋工夫茶,人走情常在”的真情告白。天气晴朗📢,微风和煦,同学们漫步在坦洋村🪖,感受着坦洋村人文历史,近距离了解红茶历史🥹,探访茶人🧑🏿✈️,记录人文故事🎚。
坦洋工夫,驰名中外
走进坦洋村,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铺面而来。
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茶叶源头,福安坦洋村也有一座天后宫,建于清道光三十年(1850),1876年重修,外形仿造福州台江福安会馆样式,是当时茶业繁荣时茶叶的税金所建。其妈祖神灵,直接从莆田湄州岛分香而来的,当年分香时🔈,所到之处,一路迎祭,整整费时三个月。仰仗于妈祖娘娘的保佑,当年坦洋人通过发达的水运将大批茶叶船运舶载👩🏻🌾,走出深山,飘洋过海,成就了坦洋工夫的辉煌。坦洋茶村妈祖庙的湄洲妈祖娘娘🌸,是坦洋茶人的最大精神慰藉和保护神,见证了坦洋工夫的兴盛和衰退🚵🏼♂️🍉,看到了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。
1915年🏌🏽♂️,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,“坦洋工夫”红茶荣获金奖,名扬全球。包括“坦洋工夫”在内的中国茶叶,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“中国符号”之一。
据说,当年国外的信函,只要写上“中国坦洋”🧝🏻,不用标注是哪个省👨🏿🦱、哪个县,便可以送达这里🦸♀️。可见坦洋名气足够大了吧?
百年茶街🏊♀️,一世繁华
坦洋古民居大多为清代建筑风格。青砖黑瓦土墙木雕“屋脊垂鱼”的特色寄托着村民趋吉避凶的良好愿望👆🏼。这些大宅称为“六扇八廊庑”,因为每座都有六间堂屋和八个厢房。雕梁画栋、古色古香⛹️👇🏻。
横楼是坦洋村的标志性建筑,它是由施光凌和同乡共同兴建的。
施光凌虽问鼎武科🏋🏽♀️,文韬武略,却无意仕途,但深谙制茶之道,他创立了著名“丰泰隆”茶行,如今保存完整⚉、坦洋村标志性建筑的“横楼”就是当年他的茶行茶叶作坊♿,用于茶叶的发酵与烘焙。横楼高3层每层11开间,可见其制茶规模之大。据记载💇🏼♀️👨🏻💻,施光凌“勤种植、谋服贾、会英商👲🏼,海外购买中华茶以坦洋出为最”。让“坦洋工夫”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“中国符号”施光凌功不可没。在当时鸦片战争的大背景下🫳🏼🚶🏻♂️,施光凌等坦洋茶行老板,却用一船船红茶换回了家乡的繁荣富裕,实属不易。
横楼根据“坦洋工夫”的生产工艺划定功能区🚱。虽然制茶设备现在已经更新换代,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茶叶大师们的工匠精神。
领头羊,李岩忠
根据李岩忠老师回忆道:1988年👨🦰,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坦洋村调研,提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的建议🤚🏻,鼓励村干部带头👰♂️,把荒山变成茶山。
他说祖宗的这个地原来是他(老一辈)的,谁都不能动☂️,就有这种风俗,习近平总书记那个时候是挂钩我们坦洋村,当时的村支书从那时候就开始要开垦这个山,就是说谁开荒种茶(地)就归谁,就打破了传统。
为了改良单一老化的茶叶品种结构,李岩忠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帮扶下,引种了金牡丹🧑🚀、黄观音、丹桂等优质新品种,实现茶叶年产量5万多斤👨🍳,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。提高茶叶品质🫷🏽,也要提升制作技艺。我市不少茶企还建设了标准化茶厂,进行加工厂清洁化改造,通过自动化新生产线推动茶叶精深加工,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。
人心齐,茶山绿,茶农富。如今的坦洋村,全村拥有茶山4900多亩,茶行30多家🧲,家庭作坊也达到35家🧙🏻♂️。不仅恢复了历史上茶园苍翠、茶香四溢的景象,也实现了“闽东学‘三洋’🚬,坦洋要当领头羊”的目标。
此次坦洋行,我们在古香古色的建筑中💘,在清新甘甜的茶香中,在缓缓潺流的溪水中,听着人们诉说“坦洋功夫”起起落落的世纪故事,看着如今一栋栋高楼平地起🚵🏿🚶➡️,一种种产业村庄兴,一朵朵笑脸春风生🆑。这或许就是调研的意义,走进美丽自然的乡村,尽管只是管中窥豹☝️,却已感受到中国的繁荣昌盛,以及那蓬勃的生机。
END
来源:茶杏福
编辑:陈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