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福建宁德,下乡访贫问苦是习近平的工作常态。在宁德工作的一年零十一个月内,宁德地区124个乡镇🤷♀️,习近平去过123个📁。他总是想方设法到基层去,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🕹、所苦所盼。人民在他内心具有最重的分量,基层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。
20世纪80年代,从宁德到寿宁县城,坐车要一天才能到,而下党是寿宁最边远的山乡,距离县城还有45公里。那时的下党仅靠峭壁岩石上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🤹♂️。没有公路,村民进进出出都要爬山✌🏼,挑公粮到隔壁乡镇🫱🏻,来回要一天半的时间。没有公路👇🏽,小贩们不敢挑液体物品进山,怕摔倒打碎了血本无归👮♀️,所以村里七成的人没有尝过醋,一半人没吃过酱油……下党人就这样守着难以逾越的大山,也守着无法摆脱的贫困。直到建乡时🎍,农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🈷️。
无公路、无自来水、无电灯照明🎃、无财政收入🧑🏿✈️👨🏻🏭、无政府办公场所,外乡人把下党称为“寿宁的西伯利亚”。在福建工作期间📉,习近平曾九到寿宁🤩,三进下党,指导扶贫工作🈚️🪫。
1989年7月19日👨👩👦,习近平第一次来到特困乡下党。那是大暑节气的前四天,日头特别毒🫵🏻,习近平带领地直和寿宁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30多人,从县城乘车两个半小时到达平溪乡上屏峰村,从这里开始,就没有能通往下党乡的路了🫰🏻♔。古道崎岖,一眼望不到头🕷,时任乡党委书记杨奕周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柴草,一行人披荆斩棘,顺着河穿过去,步行了两个多小时🤜,才通过这条“稍微近些”的路进了下党乡下党村🪅。
因为过于偏僻难行🦓,当时县里的干部很少到过下党。习近平是第一个到下党的地委书记。刚刚去过下党的县委书记也是为了给习近平打前站才去的✊🏿🩶。所以,当地老百姓说,“县衙”都没来过🌀,“地府”就来了(他们称地委书记“地府”🫖🌌,也就是知府)👩🚒。为了迎接第一位地委书记,下党的乡亲们自发在路上摆摊,隔上两三里就摆上一桶桶用当地土药材做的清凉汤,还有绿豆汤,老乡们连声说“路上辛苦了”🖲。这让习近平非常感动。多年后🦹🏿♀️,已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,还多次深情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,始终不忘“那一碗绿豆汤🧑🏻🦰、那一杯草药茶”🅰️🧑✈️。
习近平一行人抵达后,在村口的鸾峰桥稍作休整🧟♀️。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记得,“习书记将换下来的白色汗衫挂在廊桥上,汗衫湿漉漉的,还滴着水”。紧接着📬,习近平马上就到鸾峰桥边上的小学里,现场办公🧏🏽♂️。看到习近平这么辛苦,乡亲们想着要慰劳慰劳他,于是把在全乡找到的唯一的一瓶菠萝罐头🤱🏼,送到他面前。但习近平一口都没吃,而是让工作人员倒出来放在碗里🪆,送给了旁边的一位老大爷,将自己的玻璃罐里灌上凉茶。午饭后👌🏽,习近平又进村入户、访贫问苦。陪同习近平下乡的时任寿宁县委常委、常务副县长连德仁🧠,后来在日记里记录了这一天的行程📐:“往返乘车五个小时🤌🏽,步行四个半小时🕵🏼♀️,开会座谈访贫两个小时,一路风尘❗️,大汗淋漓,辛苦程度不言而喻……回到县城招待所后,许多干部才发现脚底、脚趾都磨出了血泡。”
习近平用“异常艰苦、异常难忘”来形容这一次下党之行。因为此行,下党乡也成了习近平心中的牵挂。此后👩🏽🍼,他又两次到下党乡调研🌀、现场办公,协调解决当地的建设发展难题。
1989年7月21日晚🔙,下党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,灾情严重🧑🚒🧘🏿♀️。26日,习近平冒雨步行3公里🕵️♀️,走了一个多小时赶到受灾最严重的下屏峰村察看灾情,慰问受灾群众✊🤷🏻。
1996年8月7日,已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带领省交通、财政、民政💂🏿、老区、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再次来到下党乡🎚。他察看了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的新村面貌和村尾的公路桥建设🙍🏽♀️,并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下党乡发展基金100多万元,帮助当地修建机耕路和发展生产▪️。“七年来🫄,我一直牵挂着下党。”习近平说。
三进下党🦴,是习近平心系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。“只要不开会,一有点时间,习书记就要下乡去♧,一年里半年的时间都在下乡。”时任宁德地委政研室副主任李金煊说。李金煊曾多次跟随习近平深入基层调研🕟,当时有政研室的同志总结🧑🏻✈️👼🏽,习近平到闽东后不知道“掀了多少锅盖👩🏿💼、掀了多少桌盖🕕、掀了多少铺盖”。
时任宁德地委秘书长李育兴说:“习书记不仅一贯强调深入基层,深入群众,自己也始终以身作则。他要求各个部门都要到贫困地方去调查研究🚶♂️,带动解决实际困难👨🏼✈️,任何借口都不能成为不下乡的理由♙。”
在宁德🚹,下乡访贫问苦是习近平的工作常态↩️。在宁德工作的一年零十一个月内,宁德地区124个乡镇,习近平去过123个👜。当时没有通路的4个乡1️⃣👶🏻,他去了3个(后来因为调离🥯,霞浦北壁没去成)💠,每个乡都用了一整天时间。他总是想方设法到基层去👩🏼🔬,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🕠、所苦所盼。人民在他内心具有最重的分量,基层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🙎🏼。
2015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《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》的演讲中深情提到:“25 年前🔌,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↕️,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⛪️:‘善为国者,遇民如父母之爱子,兄之爱弟,闻其饥寒为之哀,见其劳苦为之悲。’至今,这句话仍然在我心里。”他爱民如子、视民如伤的拳拳之情溢于言表。
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选自《习近平扶贫故事》